查看原文
其他

撑同or友同丨我们的课本如何书写同性恋?

尊重多元合作 北同文化 2021-05-17

5月17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不再恐同恐跨恐双日,旨在纪念世界卫生组织于1990年5月17日将“同性恋”从精神病名册中剔除,鼓励性少数群体发声,呼吁社会重视性少数群体的仍在遭受的歧视、污名与暴力。借此机会,我们计划推出三篇与恐同现象相关的专题文章,这是此专题的第1篇。


在同性恋去病化方面,我国的教育领域仍处在发展中阶段,其中对同性恋的定义依旧存在着妖魔化、歪曲、定义模糊、数据错误等问题。同时,教育领域对同性恋和性倾向的知识更新和普及相对缓慢,无法普及准确客观的定义。


教育塑造了学习者的视野:接受良好的教育后,一个人能够有机会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,脱离刻板印象,以更开放尊重的态度面对少数群体。然而,若教育本身就存在错误,其结果不仅会加剧社会对少数群体的偏见,还可能会造成少数群体自身心理上的严重创伤。



01

 正面的社会案例及由此引发的思考 


在教育领域,中国人对同性恋的认知有着持续性的转变。这种转变涉及到两个方面:具有权威性的科学认证与大众的包容程度,两者相互渗透、影响,为未来同性恋的去病化建构了基础。1990年5月17日,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正式从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剔除,这项决定标志性地促进了同性恋去病理化,使其不再作为一项被诊断的疾病存在。数年后,中国科学界同样受到全球化的信息影响,2001年时,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也决定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中去除,从科学且官方的角度告诉人们,拥有独立的性取向不再被视作一种疾病,而应受到人们的尊重和保护。


随着科学观念的普及,中国人对同性的认知变得越加开放,当代环境的多元化同时促进了这种开放性精神,使青年群体不再那么防备性教育、性倾向等传统文化中尤其避讳的词语,国内对于全面性教育的实施和普及工作也循序展开。


例如,在大多数教科书中,同性恋的主题常与性教育与心理健康挂钩,部分教科书运用于小学教育,对同性恋赋予了客观清晰的定义。


2010年到2017年间,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一系列名为《珍爱生命——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》的图书。该教科书结合了《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》和联合国《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》的内容,为读者提供一个尽可能真实客观的思路,教导孩子们包容、理解ta人,学会跨越人种、性别、国籍等多方面的代沟。在此书中,作者刘文利明确列出了一个名为“性别与权利”的单元,通过“性倾向”和“性别平等”两个重要主题,并说明儿童有权做出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。这种选择仅仅取决于个体自己,其性倾向不应受传统社会的认知影响,更不应因为拥有特定的性倾向而受到不公待遇。


可喜的是,书中对“尊重性倾向”的提倡并未引起大量反对,这仿佛折射出了一种视野的转变。中国社会观念正处于这个转变的过程中间,一部分人固守传统,坚持认为同性恋属于疾病的范畴,而另一部分人努力推动着去病化,希望多元的性取向在未来得到更多人的接纳与支持。





02

 谈当前教育 


新老观点的断层牵引了人们态度的两极分化,一部分人迅速接纳了新知识,而另一部分受到传统观点的制约,无法在书本中真实又客观地描述同性恋的主题。在教育领域,书本中的知识依旧存在巨大的问题:传统文化仍占据主流,类似《珍爱生命——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》的书籍少之又少,大多数的教科书仍然将同性恋错误地描述为精神疾病的一种。


2001年时,中华精神科学会颁布了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(第三版)》(CCMD-3),并在此版本将“自我不和谐的同性恋”分类为性指向障碍的一种。《CCMD-3》标志了中国对同性恋去病化的开端,但其实际上未做到彻底去病化,将同性恋分类在了一个极其针对同性群体的疾病框架中。据《CCMD-3》的描述,同性爱本身没有问题,但如果某些人的性发育和性倾向会“伴发心理障碍”,引发抑郁、焦虑等疾病,便应被看作名为“性指向障碍”的心理疾病。同性恋及双性恋属于可能患有伴发心理疾病的群体。由此,众多后期的教材都错误地使用了该定义,认为二者相互关联,将同性恋直接与“性指向障碍”等同。而后,即便国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与外国科学接轨,《CCMD-3》逐渐被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《国际疾病分类》(The 11th Edi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,ICD-11)和美国精神学会发布的《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》(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,DSM-5)替代,错误的知识运用依旧层出不穷。


2014年,同城青少年资源中心主任陈杜曾公开发布了一篇名为《中国高校教科书中同性恋错误和污名内容调查报告》的数据整合。在报告中,他与志愿者团队通过长达四个月的检查,发现在共计90本名为高校《变态心理学》、《心理健康教育》的教材中,有42本涉及到同性恋相关的内容,而其中仅有约20%的教材能够准确描述同性恋,不将其污名化为精神疾病的一种。这其中,有超过40%的教材明确认定同性恋是病态、不正常的,而有50%的教材指明同性恋需要通过特定方式治疗。





03

 谈错误教材对于性少数、青少年的影响 


“不正常”、“妖魔化”、“脱节”…这些书籍统统给同性恋打上容易遭受歧视的烙印,使那些属于少数群体的人们承受了极大的心理压力,让同性恋者成为了错误知识的承担者及受害者。有一些人感到愤怒,而还有更多的人开始质疑自己的性倾向,认为自己应当寻找异性,回归到所谓“正常人”的生活轨道中,现实压力迫使他们沉默地隐藏了那个“不被认可”的身份。


2016年4月25日,一起状告教育部不作为的恐同教材案(又名秋白事件)打破了沉默,令同性恋去病化的主题浮出地表、再次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中。作为一名女同性恋者,秋白自2014年起开始查阅大量学校存留的教材,希望通过知识普及更好地了解自己。在读到一本名为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》(2013版)的书后,她惊异且失望地发现,书中明确将同性恋描写为严重的心理疾病,属于“不正常”的心理障碍范畴,类同于“性爱方面的一种紊乱或性爱对象的倒错”


为保护受害者的权利,她曾多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相关规定提起上诉,却在一审中被法院以“不具利害关系”等原因宣判败诉。2021年2月24日,该案在经过二次审理后,法院依然维持了一审的判决结果,认为教材中对同性的定义和描写并不属于知识性和学术上的错误,秋白在二次上诉后被再度驳回。



恐同教材案如一阵新起之风,掀开了中国教育领域沉寂许久的帷幕,引发了无数关注者的争议和思考。在此事件中,面对着教科书中对同性恋者的疾病化,受害群体因问题指向的不明确而未能争取到应当拥有的权利,被告的出版方(暨南大学出版社)也没有及时对此做出回应。人们意识到,变化或许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缓慢过程,系统性的教育更替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完善。


恐同教材事件引发的热点反映出两个问题,也值得我们从中思考:其一,国家对在心理及性倾向多元化的界限上相对模糊。目前,我国在教材领域及法律体系里都处于发展中阶段,没有建立一个成熟的体系以保护同性恋群体的权利。其二,教材面对的大多为年轻人及孩子的群体,那些属于老一代的人受传统观念影响,更难接受同性恋去病化,而新生代相对接触到了更多的新知识,愿意接纳新颖的事物,也更能够包容少数群体。有能力影响教材的却大多是老一代人,因此,教科书对知识的更替迟滞、很难在短时间内与国际观点统一。另一方面,对于同性恋的态度,在新生群体中同样两极分化,不少人依旧相信教科书中对同性恋的误导性描写,再结合自身偏见,很难接受去病化的新观点。


总而言之,在同性恋问题上,我国保守的社会文化环境实际上迎合了“主流”的传统教材,而那些对于同性恋的错误定义,也使社会环境走向包容变得更加困难。



04

 对教育改善的正面案例和方法论 


相比较恐同教材案中暨南大学出版社的不作为,北京大学出版社在2016年的另一起教材事件中持有十分积极的态度。在此事件中,江西师范大学的法学生夏天根据《刑法学(第5版)》中对同性恋不严谨的描述,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及北京大学出版社通过公开求助信沟通,希望出版社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更改。


在《刑法学(第5版)》的犯罪主体部分,同性恋被直接归类为性变态。在收到求助信后,出版社积极回应了夏天的建议,说明会在下一个版本中替换文字,将有关同性恋的内容变得更加严谨,并在之后进行重印更新。此事件中,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表现表现出了对性少数群体的重视。这种尊重态度也强调了学术精神的严谨性,为未来其他出版社树立了良好的榜样。


跨出思维误区,做到包容、理解,实为不易,就如我们每个人从小学开始就需要接受多年的学习一般,观点与基础知识的灌溉只是起点,而后的学习之路道阻且长。在这条路上,我们逐渐学着放开视野,避免错误信息的误导,运用申辩式的思维,敏锐而全面地看待事物。教科书赋予个体体察事物的硬件,而我们还需透过书本文字,放下“疾病化”的偏见,去亲自了解一下少数群体的真实形象。


如若这种思路放到社会层面,思维转变的过程会变得更加缓慢。它需要长期由上自下、由局部到普及的更替,更需要每位属于社会的个体的共同努力。不过,即便过程缓慢,我们仍会在这条通往多元的路上越走越远。


偏见似乎是人们的天性,它在帮助我们更迅速地归纳总结的同时,也成为一副枷锁,约束着我们的思想,使我们的视野变得狭窄。若想脱离偏见,无疑需要更完善的教育体系。而作为个人,也需要去了解世界多重的一面、接纳更广阔的天空。



 参考文献 

1. 吴斌. 恐同教材案原告败诉背后,同性恋真正去病化仍面临哪些障碍?https://www.sohu.com/a/416549732_161795, 2020-09-05/2021-5-4.

2. 周执. 志愿者:80%高校教材误解甚至丑化同性恋. http://ent.sina.com.cn/s/m/2014-11-26/doc-iavxeafr5238439.shtml, 2014-11-26/2021-5-5.

3. 夏天. “我不恐同!”---给不恐同的北京大学出版社&北京师范大学赵秉志教授的小红花.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MzIxODM1NDk3OA==&mid=2247484142&idx=1&sn=beb6909c42e197d3d53d5e83f932bbeb&scene=1&srcid=0711czLT7mMuNip2UDBtQT3d#wechat_redirect, 2017-7-11/2021-5-5.



作者:封清扬

编辑:金克斯、hmy

排版:小Cu



北同和湘雅二院共同发起了「2021年全国跨性别健康调研」,这是国内正在进行的最大样本量的跨性别群体调研。本次研究结果将会重点呈现给医疗、法律、政策、社区等相关方,为提升中国跨性别群体的权益提供有力且权威的数据支持。本次调研面向包括但不限于跨性别男性、跨性别女性、性别酷儿、第三性别等群体。

如果您愿意为跨性别公益出一份力,【欢迎扫描海报二维码填写问卷,或将本问卷推给其ta的跨性别伙伴】




点击“在看”和将我们“设为星标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